[布蘭登觀點 021] 2019 年文章回顧
回顧 2019 年,我自己寫了 35 篇 Blog,真正讓自己有紀律開始寫是從四月底開始,我記得我在新加坡出差,我突然覺得,要給自己一些壓力,不能再有一篇沒一篇的寫了,因為事情總是很多,你可以找到很多藉口,但 No Excuse,我認為總要找些方法讓自己可以上軌道,所以我選擇了「言語的力量」,大聲的宣示。
回顧 2019 年,我自己寫了 35 篇 Blog,真正讓自己有紀律開始寫是從四月底開始,我記得我在新加坡出差,我突然覺得,要給自己一些壓力,不能再有一篇沒一篇的寫了,因為事情總是很多,你可以找到很多藉口,但 No Excuse,我認為總要找些方法讓自己可以上軌道,所以我選擇了「言語的力量」,大聲的宣示。
成長的來源有很多種,一種是同樣的產品推廣到更多更大的市場,另外一種是開拓新服務,來創造更多的營收來源。
第一種的做法挑戰在於,不同市場就會有不同特性,需要因應市場而調整。第二種做法的挑戰在於,你做的東西跟原本不同,所以就得要花點時間了解消費者需求,把產品做出來等,有點像是重新做一個服務或產品。
市場與成長性的關係 台灣就那麼大,如果你主要服務的客戶就是台灣的人,那市場就是那麼大,公司的成長自然會有個天花板。但有些人會說,台灣過去還是有市值很高的公司,但你去看之後可以發現,過去我們很厲害的半導體或者是電子科技類股,基本上也都是做全球的生意,也許在台灣研發、台灣或中國製造,然後銷售到全世界各地,而且大多是 B2B 的生意。例如你做的晶片、記憶體、面板等,都是全世界的顯示器、手機、筆電都需要的 …
不管是 Private Market 或是 Public Market,投資人對於公司的「成長」與否,都會是衡量公司價值很大的一個因素。在公司的成長曲線下的面積,可以視為公司未來所創造出來的價值,面積越大,價值越大,那公司的市值就有機會更大。而不成長就反應了公司產品競爭力的衰弱,或是外部市場對於產品對來是否有需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