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IN 短評是針對每天的網路新資訊,透過較短的文字整理,最後再加上一些 ADDIN 觀點的新分類,目的是希望可以更頻繁的更新一些想法。而原本的布蘭登觀點、VC 101 以及創業者這樣說等類別,則是會花比較多時間整理的內容。讓我們來試試看這樣新的型態吧!
Apple 推出了 4.15% 利率的 Apple Card’s Savings Account
去年底 Apple 就有釋放出要推出讓 Apple Card 用戶可以開戶的服務,而且會有不錯的利息,只是因為這陣子的利率變化太快,當時很難訂下確切的利率,後來在昨天公佈了這消息。
[為什麼 Apple 要推出自己的 Saving Account?]
Apple 還是跟高盛合作,從發卡到可以開戶金融上的事務都由高盛幫忙處理,Apple 則是藉由自己品牌、裝置、各類 Apple 服務與作業系統等優勢,面向消費者獲得自己的客戶。過去 Apple Card 就是以基本你可以獲得 1-3% 不等的 Apple Case,用來折抵你 Apple Card 的消費,或者是提領到自己的其他帳戶去。
有了 Apple Card 的 Saving Accounts,加上不錯的年利率,就會鼓勵消費者把資金從其他銀行帳戶轉到 Apple 的帳戶中,Apple 就可以從信用卡業務,拓展到銀行相關的業務了。當然這些金融服務背後還是高盛所提供,這也可以看出高盛從投資銀行往傳統銀行進軍的企圖心。
= Addin 短評 =
[通路的力量]
商人都是將本求利,上面提到的 Cashback 是誰買單?為何他要買單?這都是我們在看這些新聞背後,需要去想想的。我們從 Apple Pay 出發,Apple 掌握了 Device 的優點,你付錢時可以少去拿出皮包,再從皮包拿出卡片的過程,現在人基本上手機是隨時緊握在手裡的,一伸手就可以支付,或是 Apple Watch 一靠就付錢了,像這樣的使用者行為只要建立,相對麻煩的支付程序就會被淘汰,所以 Apple 就在最源頭掌握了客戶,也就是掌握了通路的力量。
[挾天子以令諸侯]
有了客戶後,Apple 就有議價能力去跟銀行談判,去跟商家談判,上面的 1-3% 的回饋,有許多反而是銀行跟商家買單的,他們圖的是什麼?就是希望這些消費額能進自己口袋,賺取中間的手續費。但對於 Apple 而言,他們也不是公益團體,所以這些商家跟銀行就得要犧牲點利潤,或是將自己賺取到的手續費分給 Apple。你一定會想到銀行應該也不是笨蛋,早就有想到這點才是,但因為 Apple Pay 背後有這麼多人要刷卡消費,如果你搶得先機進去,沒進去的銀行的刷卡金額就會因為 Apple Pay 的磁吸效應而減少,而你就會變多,餅變大了,分一點給 Apple 應該沒關係。只是長期進入完全競爭後,銀行的利潤還是會變少的,原本 Value Network 的分配,就硬生生的被 Apple 分一杯羹了。
[金流服務也有 Network Effect]
跟過去電信業的 Network Effect 很像,過去是網內互打比較便宜,或者是不用錢,跨網就會比較貴,所以你會選擇比較大的網絡加入;銀行間的轉帳也是有手續費,所以如果比較多的用戶在同一銀行,你轉給對方時,有時可以減免手續費,或是手續費比較低,所以還是會有選擇銀行間的磁吸效應。Apple Cash 在匯款時,Apple 也會收取手續費,但他的賺頭就是你總會有一天不得不需要轉到其他銀行,以目前每筆交易收許 1.5% 手續費來計算,積少成多、聚沙成塔,我想這是許多人喜歡金融業的原因之一。
歡迎加入 Addin 電子報,透過網站的文章右側填入資料就可加入喔,網路創業新知不錯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