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每個 VC 常說投資最重要的就是看人,這件事情我非常的認同,但有時候在 VC 同業交流時,我卻認為每個人對於這件事情的重視程度與涉入程度其實是有很大的差異的。有時候有些 VC 只是因為看了其他厲害的 VC 的一些心得分享、演講或者是 Podcast,把「看人很重要」當成是個 Guildline,但實際執行時還是以市場夠不夠大、商業模式是否可行、競爭者是否已經存在等因素放在更前端,如果你要請他多描繪創業者的輪廓,也僅止於這個創業者很聰明、執行力很強這類比較表層的解釋。但如果要真的懂創業者,更應該是能站在他的角度去想,如果遇到了某些問題或挑戰,基於他的個性、經驗與當下的狀態,有可能會做出怎樣的決定,會是個更深刻的體悟。就像是你很認識你的好朋友,當別人問你你朋友喜歡怎樣的女生時,你可以跟準確地說出這是他的菜,跟這不是他的菜,或者是怎樣才是他的菜。如果能做到這樣,你才真正有踏入了解 Founder 的第一步。
3H 與 3H 2.0 版
過去在 AppWorks 時期 Jamie 就用 3H 的觀點來讓我們有個入門的方向去了解與評估創業者,我之前的同事,現任 AppWorks Partner 的 Andy 也有寫過這類型的文章來說明 3H。3H 分別是 Heart、Head、Hand,就是他的聰明才智、決心與執行力。後來在基石創投時期也真正的善用了這套技巧,並跟前同事 TP 又發展出一套我們對於 3H 的演繹方式,除了 3H 面向能夠有一套標準各給一個分數外,我們會將自己套入創辦人的思維,透過不同的問答與交流,在我們內心中形塑出那個工人智慧的創辦人 Avatar,然後我們會開始預想未來的各種挑戰,來讓心中的那個創辦人 Avatar 回答他的答案,來確認是否我們擁有共同的想法與方向,進而決定是否投資。你當然也可以在 Addin 的介紹中看到這跟影子,只是本篇文章想探究的是未來是否有更多讓這個系統變得更準確的優化方式呢?
本質就是是否夠瞭解創辦人
最近我也在重複的思考這樣的判別技巧是否有其他可以升級的方式,先將過去的方式總結來說,就是能夠了解這個人的特性,包含了他的個性、價值觀、想法、執行力、是否是理性驅動或者是感性驅動、他的中心思想以及想追求的到底是什麼等。如果想達到了解上述特性的方法,那可能就有許多可以借用的工具。
星座與生肖
例如星座,從一開始以人出發的案例來看,你會了解你的朋友是否喜歡怎樣類型的男生或女生,以你過去了解他的程度可以做判斷的標準,以他過去交過的男女朋友 (過去的學經歷跟 Traction) 來推測他喜歡的對象會是怎樣的人,或是從星座的角度出發,這種星座的人個性是這樣,所以適合怎樣星座的另一半。星座或生肖這類資訊也許在 Due Diligence 的過程算是相對好取得,但是也是因為可以分析的顆粒較粗 (可能就是 12 種類別而已),比較難有更多的細部資料來讓這個創辦人 Avatar 變得更細緻。
八字與命盤
過去剛踏入投資界時,就有耳聞有些前輩要投資前都要先看命盤,我是理工背景出來的人,有時候認為科學與邏輯可能會是判斷事情更好的依據,所以這個也只是當個故事聽聽就過去了。但隨著我對於 3H 的理解越來越深,我現在反而認為八字與命盤這件事情,如果可以深化你了解創業者,那也不外乎是個可以考慮的方式。加上最近有越來越多人跟我說蠻多創業者其實是很相信這些的,所以我也研究了一下,發現這些東西還是有些科學依據,或者是你可以善用這個系統的話,不管是 VC 看人,或者是創業者找 Cofounder,或是跟員工的合作是否順暢,都有機會把人放在對的位置上,產生最大的效益。相似的有 16 種人格特質測試以及人類圖,都是用某種統計學的方式,將你的個性描繪出來,你有你的強項與弱項,你就可以選擇相對是你的工作或位子。但這件事我認為相對難取得,所以也只能當成茶餘飯後聊聊的話題,但要是能取得這樣的資料,我覺得對於創辦人的判定以及 Cofounder 之間的互動狀況,都能有更深一步的了解。那有什麼方式是比較好取得資料與判定的呢?
Mindset
我對於 3H 之外,想要加入另外一個元素,那就是 Mindset。Mindset 更像是你有沒有準備好了,不管是對於創業這件事,或者是對於你自己的了解是否足夠,你先能 Hack 你自己之後,才能讓這架無敵鐵金剛發揮更大的效益,有點像是充分瞭解你自己的你,像是在無敵鐵金剛的座艙裡,能夠下好指令的讓你這部機器動作,例如你的手短,不適合長距離的攻擊,可能要近戰才能發會你的長處。
「You」才是決定你能否成功的關鍵
這讓我想起我多年前跟我的好兄弟明傑去參加了 Money and You 的課程,說來也好玩,我們一開始是有點脫離的想去看這類課程的銷售模式是如此神奇的設計,有機會可以讓許多客戶透過一層又一層的漏斗,一直 upsell 到不同的課程去。但後來我學會了一個觀念是,不要預設立場,也就是我們頭腦往往會直覺反應的下結論,這個流程的好處是可以幫我們節省時間,加快決策的腳步,但壞處是,如果我們過去的經驗就是個會阻礙你的經驗,那你往往也會選擇否定的答案,而失去了更多的可能性。
如果要我用一句話來簡單說明我從 Money and You 得到的心得就是,你沒有把「You」先搞定了,那「Money」這件事情也不會來。你才是一切的根本,也許你心裡有許多罣礙或者是過去的制約,導致於你在人生中很多重要的時刻就會重複的犯錯與失敗,在你念頭一轉之前,有再好的商業模式與策略都是白搭。如果要套用到創業上面的話,那就是創辦人的腦袋與心智如果沒有轉到克服自己內心的陰暗面,用更正面的方式去面對挑戰的話,那你會有很高的機率會失敗,或者是,創辦人之間如果有什麼「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沒處理好的話,那你有再完美的商業模式與高明的策略,執行之後也會是以失敗收場。
From outside to the inner part
如果這個論點正確,那麼作為一個 VC,如果除了外在的協助外,能加讓內在的強化,那也有可能可以讓創業這件事更有機會成功。印象中過去 500 的 Khaliee 有宣導過 inner health 的重要性,好像他們之前的 portfolio founder 也有因為創業壓力過大,而產生了不好的結果的事件產生,前幾年 Golden Gate Venture 也有推出一個 Program 是希望可以透過 Life Coach 的方式,讓創業者的 inner part 有受到照顧,我也從中學習到 Mentor 跟 Coach 的差異。
零零總總的寫了很多關於更了解 Founder 的想法,未來也會融入到我對於創業者的觀察中。如果有機會,我也會善用上述的工具來協助更多創業者有更堅強的 inner power,來提升創業的成功率,所以創業者們,如果你有機會跟我對談的話,Brandon 會有更多面向的角度可以來跟你們聊聊創業這檔事,我也認為這是個有趣的試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