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d Wilson 是 Union Square Ventures 的合夥人,他長期在他自己的網站 AVC 中發表很多自己的想法,這個也是我會長期關注,而且也會想像他一樣紀錄各式各樣的想法。最近他上了他的一個 Portfolio Founder Matt Blumberg 的 the daily bolster,錄製了一段給創業者的建議 (Common Mistakes Founders Make with Fred Wilson) 有興趣也可以去關注 the daily bolster 的節目。The Daily Bolster 就是 Matt 會找一些創業家、高管、投資人等,來分享他們的人生經驗 (創業經驗),希望這短短的五分鐘 Talk 可以對其他人有幫助。這也是我寫布蘭登觀點以及創業者這樣說的想法,在我還在探索我的 Podcast Project 要怎麼進行時,我認為這種五分鐘分享一個觀念的方式不錯,我應該會開始嘗試看看。下面是 Fred 對於創業者在早期可能會犯的幾種錯誤:

不要找共同創辦人

創業者應該就自己一個人,頂多加上幾個 Early Team Member 並給予他們一些公司的股份就好。因為他認為只要有共同創辦人,那共同創辦人之間就會對於這間公司當初創辦的一些願景或想法,到最後可能就會容易有些分歧。這讓我想到之前看到的 Teamflow 的 founder Flo Crivello 分享的 Co-Founding Considered Harmful,裡面也有類似的觀點。

首先是證據證明,Solo Founder 的成功機率可能是有共同創辦人的兩倍高 (如下圖),加上因為創業初期基本上都需要經過幾次的 Pivot,Solo Founder 自己要 Pivot 比較容易,有共同創辦人有可能就有不同的意見分歧,甚至吵架分手的。Flo 提到自己認識的朋友中,有共同創辦人的幾乎多數都走到分手的一途。其他的內容大家可以去 Flo 的文章看,我認為有些建議也跟 Fred 講的有關係,雖然 Fred 只是把結論講出來,沒有細講他背後的邏輯,但大概就是 Flo 講的那些事情了。

這一點我自己的小數據則是兩種狀況都有不錯的表現,我很難說哪種比較好。但我過去的經驗還是跟我說,如果有共同創辦人,加上他們相處溝通良好,人多還是比人少好辦事,但可能最難掌握的就是「相處溝通好」這件事,以及共同創辦人是否能夠跟上?這一點也跟下面一點有點相關。

要有長期的組織規劃,並且用人唯才,而不是看年資與先來後到

創業者應該對於自己現在的組織、一年後的組織、兩年後、三年後的組織要有想法,更重要的是,你在雇用這些人的同時就得要溝通清楚,並設立好雙方的期待,那就是隨著公司的擴大,我們會找到更厲害的人,也就是說你之後可能會有老闆 (空降),也就是說你不會因為你比較早加入,你就一定順理成章的變成小主管、中階主管、高階主管等,而是那個位子在那時候有更適合的人選,從公司的角度來看,我們就會選擇那個人。這比較有機會降低公司未來一些政治上的摩擦,或者是同事心中的內鬥。有點先把醜話講在前面,用人唯才,而不是情感考量。

我認為雖然未來很難預測,但創業者也要試著有長期思考的精神,把這些事情至少先想一遍,能提早溝通,形成公司的文化,也許未來要面對的問題就比較沒那麼大了。(參閱:[創業者這樣說 005] 透過長期思考與投資,提升自己、員工與公司)

慎選投資人,不要以估值為優先考量

創業者在募資時,很常會以「估值」來選擇投資人,誰給我的估值好我就選誰,但這很危險!因為你應該要選跟你理念上合的來的,或者是真的對你公司有幫助的。

這一點我也很認同,而且過去也常跟創業者提到這件事,但有許多創業者,特別是第一次創業的創業者,會對於估值有比較夢幻的想法,認為好像募資估值越高越成功,但創業是場馬拉松,能夠五到十年後還笑著的人,才有機會真正成功。像我個人就認為募資一輪一輪順順的上去,會比你某一輪突然把公司價格墊很高來得好,因為出來跑總要還的,越高的估值,背後就代表投資人期待你的成績要越好,只要成績沒跟上就很容易造成後面的投資人認為你 Over Price,反而造成自己後續募資的難度。

以上就是今天的小分享,如果認為這些內容很有幫助,也請幫我分享給你身邊的創業者,甚至可以訂閱我們的電子報,這樣好文章就不會錯過啦!

訂閱電子報 Addin Weekly

訂閱創業投資資訊,隨時分享創業大小事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