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跟以前一個新創界的朋友吃飯,他三年前踏入了創投的世界,這三年來他也有了許多做投資的體會,包含了投資人能做什麼,哪些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或者是難以憑自己一己之力協助 Portfolios 進行比較大變革。我們來從創業與創投的三個心理階段,分享我跟我朋友談話的內容。畢竟他能夠跟我分享那麼多,我認為他已經走完一遍他的三階段。可以參閱:Jamie 的如何走出「知情的悲觀」 (哇!這也是十年前的文章了,有些道理恆常適用,所以還是可以拿來看的)
創業生涯的無知的樂觀、有知的悲觀、到有知的樂觀
無知的樂觀
上面這幾句話是我們常在判斷創業者所處的階段,常用的分類。當你一開始想創業時,就會有許多的想法,加上感覺好像這個機會很大,就會很樂觀的判斷你想投入創業的題目,持有高度的信心與能量。
有知的悲觀
隨著現實的打擊以及更加了解這個題目的本質後,你大概知道為什麼這個題目沒有人做,甚至可能就是因為這些問題太難了,不是外面人想一想就能解決的,這時候你是「有知」的,只是當下的狀況很難讓你樂觀起來,因為你處於創業上的低點,好像到處都是問題,解方是否有效你也很難有信心的跟自己說沒問題,畢竟前面你可能已經失敗 Pivot 了兩次了,現在剩下的錢跟時間,也許只能讓你做最後一搏。
有知的樂觀
當你從谷底看清了多數的問題與挑戰,以及你身上有的能力與過去耕耘過的關係、已經開發的產品等,這時候有足夠的資訊,就不會那麼的天真地做出太過脫離現實的計畫,如果你有收集到天時地利與人和,你就會更能支持心裡的樂觀 (創業者要樂觀,我認為這是創業者的天性,如果看事情都是看到難做的那一面,你大概也不會跳下去做了)。參閱:[布蘭登觀點 033] 創業者,你應該誠實面對自己
創投職涯的無知的樂觀、有知的悲觀到有知的樂觀
會讓我冒出前面創業者的這三階段,也是因為我從我自己,以及我朋友的身上,知道做為一個創業投資人,除了我們每天處理的就是上述的狀況外,創投有時也像是創業一樣,你得面對那些高低起落,就算你只是創投的從業人員,還是有很高的機會去面對以及觀察自己心裡的轉折。
無知的樂觀
這時期你可能會:我覺得我超強,作為一個創投應該就是比創業者多知道一些什麼 (雖然說我自己不這麼認為,但我知道有些人在投資的初期,可能在創投公司的品牌效應下,加上創投有機會獲得更多的資訊,所以很容易讓自己覺得,這些我都了然於心,只要創業者願意聽我的建議與安排,應該就比較容易成功了)。但隨著你投資的案子越多,可能 10 個案子能夠有兩三個不錯的案子就很好了,也就是說剩下有七八個案子,就會讓你懷疑你自己,你知道你並沒有那麼厲害。
有知的悲觀
當你看到了很多的「失敗」案例,就可以回來反思,修正自己的看法,這時候你會更有知,知道自己哪些做得到或做不到,知道我們不是創業者,不是開車的人不一定知道路上實際的路況,知道執行力、策略判斷、組織氛圍等因素缺一不可,不是一句話講一講馬上就會跑出結果來,就算你自己跳下去做也不一定會做得比對方好。有了這些想法後,你就會不那麼「無知的樂觀了」。我認為之前有些創業者會認為有些創投不了解他們在想些什麼,以及看到他們看到的東西,也很有可能就是雙方的階段不同,創業者說不定還在無知的樂觀,但創投正經歷有知的悲觀,創投提出來的一些風險,也可能都是他們之前案例的血淚史,所以各退一步想,拿到對於自己生意有幫助的建議與提醒,就是很寶貴的資訊了,就算可能聊天的過程有被冒犯的感覺,我也會當成是對事不對人,不用放在心上。畢竟創業的過程就是一直被拒絕 (笑)。
有知的樂觀
這是我從我朋友身上看到的,他已經走到這個步驟了,他知道哪些事情是他可以做的,而且也應該做的,有哪些事情是他該做的,但不一定要抱著期待希望一定會有好結果。甚至可以透過前面幾個階段多了解自己是一個怎樣的投資人,就用自己的特色去幫忙,剩下來的時光就是好好地加強知識、人脈等,希望在 Portfolios 真的需要你時,你是能有所貢獻的。
看不清的初期創業
言談中有一段我覺得很有趣,我這朋友其實曾經在一間新創實習,這間新創現在已經是獨角獸等級的公司,他跟我聊到他的新創實習經驗。我問他有沒有覺得他錯過了一個飛天的機會,事後想想會不會很可惜,他說他當初說真的也沒能那麼看好這間公司,他覺得創辦人超強,但其他 Core Team 的成員,以當時的角度來看,就不是那種鍍金的團隊,你可能還會覺得可能學經歷沒有那麼好,加上初期經歷公司的大大小小事務,就是個混亂,所以實習結束後他就離開這間公司了。
多年之後,他變成投資人的身份,在一個新創場合上碰到當初的 Founder,就跟他聊起這段往事,他很佩服的是這個 Founder 竟然能夠用這樣的陣容一路做上去,而且到現在為止,那些當初的 Core Team 也都幾乎還在,而且能隨著組織成長,還擔任很重要的職位,代表創辦人也能養成他的 Member,而有些當下的狀態,並不一定代表他未來的狀態。或者是混亂本來就是新創的常態,也許有很多人加入新創後就離開,是因為覺得公司沒有規矩規章,整個很亂,有時是連創辦人自己也不知道該怎麼做,這也都是新創的日常。所以作為投資人,也要做好自己的期待管理,這樣才能夠在看不清的初創中,找到合適的案子。
看不清楚的初期投資
我朋友說,他當初都還在那邊當了三個月的 intern,相比於投資人來說,更可以貼近團隊觀察,但當初的他選擇離開。那現在他是投資人了,只能隔層紗的去觀察團隊,可能在兩三個月內要決定要不要投資,這樣的風險不是更大。所以他覺得創業投資真的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只能試著在團隊觀察上多下點功夫,希望能提升成功率。
給我的省思
我很喜歡跟人這樣反覆的對談與反思,從別人的職涯看自己的職涯,我認為這些悲觀與樂觀,有知與無知,一定會反覆的出現,他並不是一個單行道走一遍就結束了,他可能更像的螺旋的立體停車場,有知與無知、悲觀與樂觀都會在不同的層級一直出現的拷問著你,你只要能夠持續突破,就能一層一層的開上去,你看得的風景、解決的問題也都會完全不同。相信很多投資的前輩就算已經有數十年的投資經驗了,他還是在持續的的演化他的投資哲學。參閱:[布蘭登觀點 024] 創業者必須要做的年度回顧
至於看不清的創業與創投,這就是這個產業的特性。我覺得很幸運的是我在職涯中,也待過大公司、新創公司,更可以接地氣一點的知道,有些事情不是董事、顧問講兩句話,馬上就會跑出結果來,而能更有方向與具體性的給予建議,雖然說創投的角色也比較難捲起袖子跳下去做,但如果有些緊急的專案,我們跳下去短期幫忙時,也要讓對方覺得「你有高度也要能落地」,做事快狠準。這些能力反而是你得在職涯中持續累積,有這個能力,而不是嘴砲顧問。創投這個職業因為也具備了某種「顧問」的性質,所以這也是為什麼一個好的創投難以養成的原因,沒有固定的 Skill Set、產業、Function 類別,而是要有一點通才的協助,加上你最厲害的那一兩招殺手鐧。
很開心看到很多厲害的創業者朋友,在他們的職涯中也投入了投資的領域,透過他們的方式讓這個產業變得更好,我也多一個學習切磋的對象,也是推進我前進的一股動力。
以上就是今天的小分享,如果認為這些內容很有幫助,也請幫我分享給你身邊的創業者,甚至可以訂閱我們的電子報,這樣好文章就不會錯過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