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頭,我不是公開市場的專家,我寫的任何看法都是我從創投的角度、台灣團隊怎麼踏上國際市場的角度,想來看看這幾年數位經濟 IPO 的公司,不管是在台灣或是海外 IPO,需要達到怎樣的規模,市場會給予其怎樣的市場價值,以及一些大略的指標表現。如果要仔細分析的話得要各家財報依照市場特性、商業模式等方式去個別分析,這邊只看大略。所以相關內容並不能作為投資建議。

請發揮 Addin 精神,以正面的思維看待這些數值

另外這些都是台灣之光,能夠從初創至今然後走到 IPO 這條路,這些都可以說是萬中選一的團隊了,但市場就是隨時變動,不管是資本市場的氛圍,或者是你所經營的市場發生的動態競爭,這些都會影響你公司的表現以及公司的股價,所以有些公司的一些數字剛好在我觀察的這期間也許沒那麼好看,但也是老話一句,人家也一定是拼了命在努力,所以我們應該給予支持,而非看衰。因為這個市場要起來,需要更多這樣的創業家與投資人一起努力,市場變好了,這個產業就會起來了。

前提假設:

我挑選了下列幾家公司,都是我一段時間都會看一下公司表現的幾個團隊,這邊看的區間希望一致,所以我以 2022 年度為主,YoY 指的是 2022 跟 2021 相比,有些公司的會計年度不是一月到十二月的那種,我就拿他最近一年度完整的會計年度來看。另外市值我是用我做報表的當天,可以從網路上 Google 到的市值作為基準,全部都是以美金計價。裡面會計算一些市值營收比、市值淨利比等,雖然這樣的分子分母基準會不一致,但我也只想看的大概,所以還是會用目前的市值除以過去一年區間的數字。我的論點是:目前的市值相比於去年的市值,多數都有經過市場的下修了,那今年度的數字依照他們的成長率,應該會表現的比去年還好,也就是說分子已經接近現況,但分母應該數值會大一點,也就是說整體的 Multiple 如果你拿今年的數字來算,應該要再更低,所以我現在看到的 Multiple 應該是相對比較樂觀的,如果你要心中還原成現在當下的數字,打點折扣就可以了,不然就是去 Google 一下,都會有財經網站幫你算好這些數字。

近年台灣數位軟體產業 IPO 後表現狀況

我先以毛利率作為基準,由大到小排列,目的是我認為,毛利率大概可以反映出他的產業結構,例如他偏軟體 SAAS,還是零售業,或是他是買賣業等,當然這些公司的商業模式也會混合,所以會有混合的毛利率。但這個方式我認為可以把我想看比較偏軟體的類型先選出來。

毛利率有 75% 以上的有:Gogolook、玩美移動以及 91APP

第二梯隊就是 35-50% 左右的:Appier、Hourloop 以及大猩猩科技

營收規模

如果想要到海外上市的話,如果以美國或日本這種來看,可能要有個 USD 50M 的水準,才會有比較好的市場關注度與表現。台灣 IPO 則是透過 Gogolook 有 USD 13.6M,91APP 有 USD 40M 的表現來看,也許 USD 10M 可能是個下限,但也要看你產業特性,這類類似 SAAS 類股的毛利率有八成以上,所以 USD 10M 也許是個下限,但前幾年的創業家兄弟,印象中剛 IPO 時一年營收也有台幣 40-50 億元,換算成美金大概就是 USD 150M,但因為是類似零售業,所以毛利比較低,所以營收規模就要比較高,這是需要綜觀去考量的。

獲利狀況

多數海外 IPO 的團隊,獲利可能都還得要等個幾年,但也是因為國外公開市場比較能接受投資公司的未來性,而非只是當下的獲利,如果把市場打下來後再轉成獲利模式,大家的想像就會更大。不過近期因為公開市場下修的關係,投資人也會相對穩健與保守考量,像是 Appier 的獲利轉正,這也對於他的股價有所幫助。

成長狀況

最直接的就是看營收的 YoY 成長,剛剛有提到,國外市場也是會看你的成長速度來想想你未來的規模,所以營收 YoY 不夠好,那股價也是會受到影響。不過台灣市場的投資人其實也是,既要看 EPS,也要看你是否有成長,這些都有了,才會有機會有好的股價。參閱:[創業者這樣說 007] IPO 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好

P/S Ratio

這是我當初自己寫這篇最想看的數字,記得前幾個月有將美國 SAAS 公司 IPO 的 P/S Ratio 狀況做了一些分析,參閱:[布蘭登觀點 099] SAAS 上市公司,在這市況蕭條的狀況下,你還好嗎?那時候的狀況是國外大概可以拿 7-8X 或者是 10X 左右的 P/S Ratio (市值營收比),這邊比較像是軟體公司的這一群,數字大概都落在 10-20X 左右,Gogolook 如果只是簡單的用 2023Q1 的數字去換算一整年營收,那倍數會下修到 12.5X,所以我認為可以放的區間大概是 8-12X 左右。但這個數字也會受到上述的營收成長、毛利率或是公司裡面的營運指標影響,讓投資人會給予不同的倍數。所以也請不要一股腦就用這個數字去算了,可以參考大和有話說的這一篇,他其實比喻得非常好了。

市值面來看

Appier 還是有 USD 1B 以上的市場價值,剩下的大概落在 USD 300-500M 不等的市場價值,Gogoro 我認為他跟這些類型比較不像,市場價值還包含了他那些技術、生產以及之前的資本投入的價值。但可以從 91APP 以及 Gogolook 看到,台灣團隊在台灣市場 IPO 後,市場能夠給予的估值我認為這是個正面的指標,因為也是有 USD 300-500M 的水準,如果有更多團隊不管在台灣或者是國外 IPO,公司營運有一定的水準,市值能夠撐住,那未來大家對於台灣軟體公司 IPO 的想像,就會更往數百個 Million 美金的規模去想像,而不是幾十個 Million 美金的規模而已。

回到創投的觀點,這個倍數怎麼看?

我上週跟一個前創投朋友吃飯,他現在有協助一些公司募資,他有提到目前軟體的倍數就是這樣,那你很早期的公司怎麼可能用比他好的倍數來估值你自己?這個想法對也不對,有一體兩面的看法,一個是,從公開市場或者是資產評價的角度來看,非公發上市的股票會有流動性的問題,加上風險比較高,所以在計算價值時往往會打折再打折,也就是說,如果你拿公開市場可比公司來估價,那還是要再往下打了,所以我朋友講的「怎麼可能用跟公開市場一樣的倍數來估價」就會成立。但是反過來說,早期團隊應該要有的成長爆發力,可能是那種 YoY 300% 等的表現,也不是你拿公司市場的那些公司的 YoY 表現,所以可能反而要給他一些優惠,讓倍數高一點。但這些拿捏,也取決於評估案子的投資人怎麼看,而造成有不同的估值方式。

以上就是透過簡單的幾個數字,讓大家看看 IPO 後的軟體公司會有怎樣的數字表現,以及作為創業者,如果你真的想要 IPO,那也想想從你現在的規模,到 IPO 還有多少事情需要努力,就盡力去做吧,但國際化這件事,從公司的價值來看,有國際化的團隊才有辦法拿到市場的認可,有較高的市場價值。如果你認為這些內容很有幫助,也請幫我分享給你身邊的創業者,甚至可以訂閱我們的電子報,這樣好文章就不會錯過啦!

訂閱電子報 Addin Weekly

訂閱創業投資資訊,隨時分享創業大小事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