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創業領域比較熟悉的你,一定常常聽到很多投資人說「投資就是要看團隊」,參閱:[VC 101] 創投如何做決策、[VC 101] 如何評估早期投資案等文章。但如何看團隊並沒有一定的標準答案,而是看每個投資人的偏好、經歷與投資哲學而定。而最近我跟一個創業者也聊到了這這件事情,有什麼特質是我對於創業者會特別有偏好的?我回答了一些我喜好的特質,但其中有一點卻也讓我開始反思,這樣的特質是好是壞,或者是我得要再看其背後更深的意義,那就是創業者是否會廣納建議,或者是比較固執己見?但過於廣納建議就會失去了創業者需要的某些對事情的堅定看法,但太維持自己的想法有時候又會被理解成是太過保守不 Open。怎樣看才是對的呢?
創業者是有很強的自我想法,還是很會融會其他建議而產生自己的版本
理想上來說,我們也許希望看得的創業者是「乖巧有想法的」,也就是 Discussable 但也會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判斷。在這邊用 Discussable 而不是用 Coachable 的原因是,在創業的路上有時後有些未來的方向、策略思考,雙方比較像是基於現有的事實,加上市場資訊收集,產生出對於未來趨勢的判斷,並規劃出執行策略與行動方案,因為這件事也沒有人說的準, 所以我喜歡用 Discussable;而 Coachable 是過去我跟其他投資人在討論「團隊」這件事情上會用的詞,白話來說就是團隊可以有效溝通或者講不聽,大致上是這個意思,但過去幾年我對於創業這件事的理解是,投資人或資深的創業者可以分享經驗,有時候這些經驗受用,但有時候也因為你解決的事情是更新更前沿的事務,過去經驗不一定可以適用,加上 Coachable 有時候字面上會有太過於上對下的感覺,在面對未知的路上,我認為我們更應該謙虛,作為投資人也只是有幸跟創業者一起在這創業的旅程上,面對更多未知,去找出最好的出路,所以更像是平輩,而非上對下。但如果仔細了解 Coach 這個詞的意思,某些程度我認為還是對的。
Coach 與 Mentor
我自己對於 Coach 與 Mentor 的理解,過去在 [布蘭登觀點 112] AI 扮演導師、教練與助教的差別有稍微提過我的想法,我對於 Coach 的定義,更像是提出個開放性的問題,並透過將問題的各種狀況釐清清楚,讓當事人可以更容易去遵從自己心裡的想法 (也就是上面提到的獨立思考判斷),去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最後做出適合自己的定論與判斷。在這樣的前提下,就算創業者做出了與投資人不同方向的判斷,投資人只要了解創業者背後的邏輯,而且也說得過去時,反而有時候更會相信創業者的判斷,這也就回到文章一開始的「投資就是要看團隊」,而這些判斷對我來說也會是某種 Insight。Insight 之所以為 Insight,就是他會突破你過去的直覺認知,但想想也覺得有道理,自己的知識圈的理解,又能擴大一層了,如果你的直覺就能想通事情,有時候對你來說就不是 Insight 了。所以投資並不是投資那些完全看法跟你一樣的團隊,而是可以讓你投資到別人看不到的機會,但這機會就有很 Make Sense。
透過提問與衝突,來確定你的信念
信念之所以是信念,代表的是在很嚴苛的考驗下,你還是能 Stick with it。我跟我的研究所同學 (目前也是個創業者) 有聊到這件事情。他說他過去也是會問很多前輩與 Mentor 的建議,但有時候問越多,某些前輩的建議可能是跟你的認知互相衝突的,特別是他還是個業界中的大佬,他一開始也會開始懷疑自己。但他後來發現經過這樣的自我交相詰問,反而更能確定自己要做的是什麼,也許就是維持自己的方向,雖然說這就會回到我一開始的問題,這是堅持還是固執?但我認為如果沒有經歷過這個過程,還維持原樣也許我們會有很大的概率說他是固執,但如果他有經歷過這些 Process 思考過後,而維持原樣,那我會說他是堅持。
我怎麼從投資人的角度來看這是堅持還是固執?
從投資人的角度來看團隊,我自己也常換位思考,如果我是創辦人,我現在的行為在投資人的眼中會怎樣的解讀,遇到某些未知的挑戰時,依照我自己描繪出的創業者 Profile,會採取怎樣的行動,就會是個我自己常用來了解創業者的方式,同時透過問答的過程中,了解創業者主觀與客觀對於自己的看法。 如果我也會跟創業者一樣有了內心的天人交戰,而交戰後的結果就可以讓我更有機會了解為什麼這個創業者會這樣做決定,那我就可以知道這是堅持,還是固執了。
創業是一場靈魂拷問
聽到很多創業者跟我說,跟 VC 的對談過程是一場靈魂拷問,但我更認為,在創業的日常上,創業者自己跟自己的對談,就是一連串的靈魂拷問。雖然有時候現實會很骨感,但是這樣的過程也才能讓你知道你要的是什麼,而做後能否讓你堅持下去的,那就是 Grit 了。如果你認為這些內容很有幫助,也請幫我分享給你身邊的創業者,甚至可以訂閱我們的電子報,這樣好文章就不會錯過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