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蘭登觀點 127] 2023 Product Benchmark 報告 2 – 找到你的客戶

繼前幾週我們談到 [布蘭登觀點 126] 2023 Product Benchmark 報告 1 – 客戶漏斗中,每一階段的轉換率參考以及你該注意的 Metrics,我們這週來看看 OpenView 前一陣子發布的 2023 Product Benchmarks 的報告,來看看 PLG 跟傳統的 SLG 在成長的過程中,你適用哪種模式,以及如何選取適合自己的模式。 如何找到你的客戶? 不管是 PL …

[布蘭登觀點 126] 2023 Product Benchmark 報告 1 – 客戶漏斗中,每一階段的轉換率參考以及你該注意的 Metrics

繼前幾週我們談到 [布蘭登觀點 124] 你適合使用 PLG 的方式拓展你的業務嗎?我們這週來看看 OpenView 前一陣子發布的 2023 Product Benchmarks 的報告,來看看 PLG 跟傳統的 SLG 在成長的過程中,你適用哪種模式,以及如何選取適合自己的模式。 完整的報告並不多,建議相關行業的創業者可以去下載掃過一遍,我這邊就擷取幾點我覺得值得分享的內容來討論。同時這份報告 …

[布蘭登觀點 125] Generative AI 時代中,創業者你所佔據的是 Value Chain 的哪一塊?

過去的 Big Data 到 AI 時代,以及今年開始風行的 LLM,許多創業者都希望趕上這一波的浪潮,但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你是做怎樣的 LLM 服務,你的客戶是誰,你怎麼收錢的,在整個 Generative AI 的頻譜中,你落在哪一塊?你會怎麼回答? 我透過 LLM 解決某個領域的問題 LLM 現在似乎就像是個魔法一樣,你只要說「我透過 LLM 來解決什麼問題」,就好像是已經踏入了 LLM 的 …

[布蘭登觀點 124] 你適合使用 PLG 的方式拓展你的業務嗎?

過去我們曾經分享了Product-Led Growth 的觀念,參閱:[布蘭登觀點 068] 淺談 Product-Led Growth,也談過 SMB SAAS Sales 的架構,參閱:[布蘭登觀點 095] 拆解 SMB SAAS Sales 找出你的業務瓶頸,其中就有聊到 SAAS 服務與 Product-Led Growth 的適配性,是否你想成長就可以把 PLG 的 Playbook …

[布蘭登觀點 123] CEO 大學的六堂必修課

從軟體新創的角度來看,過去 ARR 達到 USD 1-3M 可能是個可以募資 Series A 的里程碑 ,也許我們可以說這階段的創業者是小學生 CEO,那如果升上國高中 (例如 ARR 要達到 USD 5-10M,或者是雙位數 ARR 的階段等),我們應該要注意些什麼。

[布蘭登觀點 122] 從近年台灣數位軟體產業 IPO 的狀況,來看看要登上國際資本市場要有什麼基本門檻

寫在前頭,我不是公開市場的專家,我寫的任何看法都是我從創投的角度、台灣團隊怎麼踏上國際市場的角度,想來看看這幾年數位經濟 IPO 的公司,不管是在台灣或是海外 IPO,需要達到怎樣的規模,市場會給予其怎樣的市場價值,以及一些大略的指標表現。如果要仔細分析的話得要各家財報依照市場特性、商業模式等方式去個別分析,這邊只看大略。所以相關內容並不能作為投資建議。 請發揮 Addin 精神,以正面的思維看待 …

[布蘭登觀點 120] 台杉 Survival Kit 分享小記

這週參加了台杉的一場分享,主要是針對過去一年來 Market Downturn 後,投資人對於市場的看法,以及對於創業者的一些建議,也很榮幸可以跟台灣幾個很有指標性的創投一起在台上分享,例如:可以說是台灣的主權基金的台杉,Huang 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矽谷,所以有很多矽谷新創的第一手觀察;心元資本也從過去台灣、美國與中國的投資中,投資到很多厲害的獨角獸,也是台灣非常國際化的一支基金;普訊則是台灣非常 …

[布蘭登觀點 119] 從 CDP 與 PDP 來看雙邊平台的經營策略

從 CDP 與 PDP 的角度出發都對你的業務能有很大的幫助,他們都是數據驅動的服務,你可以透過工具把你比較弱的那一端補強,例如你很瞭解商品,但對於客戶端比較不熟,類似 CDP 的工具可以讓你對你的客戶有更多數字層面的了解,你才能發動後續的 Action Item 去獲取與維繫你的客戶。

[布蘭登觀點 118] 三個創投是否會投資你的關鍵因素

Techcrunch 這幾天有這篇文章「Falling into these 3 traps means you will never raise VC funding」,我認為總結得非常簡單易懂,創業者跟創投互動的過程,可以透過這幾點自評來看看是否有機會被機構性投資人投資,另外創投的夥伴也可以透過這幾個指標快速的篩選案子。這三點轉化為我的理解分別就是「團隊」、「市場」、「商業模式」。有興趣的人可 …

[布蘭登觀點 117] 從網絡效應來看美國充電站的標準大戰

從 Network Effect 的角度來看這則新聞,我個人還是認為消費者會決定市場的標準,而非政府,所以只要特斯拉陣營能夠持續在車輛製造與銷售上取得數量的優勢,那其規格就會變成標準。反而是未來其他車廠如果要生產銷售到美國的車輛,就會採納 NACS 的標準。